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

《命理正宗.神峰通考》作者 張楠 命造解析


《命理正宗.神峰通考》作者 張楠 1514年6月5日丑時
乾造
丁乙庚甲
丑亥午戌 9歲

丁丙乙甲癸壬辛
丑子亥戌酉申未

張楠自評:逸叟自命真傷官格, 庚金官星為病
乙木生居火土旬, 時干透露火為真, 庚金月上為真病, 壬癸傷丁便可嗔.

很快來分析一下張楠師傅的命格:
乙生午月,時上透出丁火食神,年月午戌半合火局,為食神格。在此,張師傅認為自己是貨真價實之「傷官格」,而庚金透出,對乙木日主產生合絆,這下糟糕,這庚官既不能制,又不能不制,制就成「傷官見官」,不制就成「羈絆」,這不是「官來就我」嗎?先忽略這個問題,繼續看下去。

既然食神格已成,就看命局有無財星已達到「食神生財」的美格,這財星也可作和事佬 -- 調攏食神對正官的迫害。但是,糗了,財星未透出發用,透的是甲木劫財,沒有財星,無法成富,捐官這條路線也被堵住,只好再往與日主最親密的地方 -- 日支看去,亥在自己坐下,為妻宮,為可用之物,為正印,有生身之功,為甘霖,有調候之美;亥制午,庚金月上透出,形成官印相生之暗局。

以上這些,都是命主內心世界個人精神的分裂,與外在世界功名利祿的掙扎。

壯志未酬
庚金正官透出,正官者,為官仕途;天元坐印,正印者,名正言順之科舉,且有時上丑土為庚金正官之根、亥水正印之朋黨。官印相生之暗局,成為張楠先生早年汲汲科名,追逐功名仕途之潛在基因。

每個男子漢心中,都曾有壯志淩雲的憧憬,年輕的歲月裡,不甘心成為一個凡夫俗子尋常命。而人間之事,只有經過;才會懂得,只有撞牆,才會從容。在此之前,沒人可以作到心如止水,忘卻得失。只有經過歲月的拖磨,才了解人生之沉重,才體會紅塵之悲苦。"We are all raised up by television that one day we'll become movie stars, rock god, etc., but we won't. We'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, and we're really, really, pissed off." -- Fight Club.

壬申、癸酉官印大運二十年,命中官印之星得到加持,這是進攻仕路,追逐正途之青年時期。所以張師傅隨緣順運,寒窗苦讀,希望能博得一點功名,能夠封妻蔭子,不辜負此男兒身。

但命運是如此無奈,原局庚金官星在午月大弱,雖來合身,卻合而不化,是羈絆,也就是不合,成為張師傅心中之大恨。

食傷生財,與官印相生本質上之不相融。造成兩雄對立、爭戰不息。這是分裂人生的實象。張楠先生嘆:「奈何庚金貼身制我身,而不能用丙丁火也,所以青雲志弗克就。」這是自由意志失敗後的無奈歎息,他的青雲未克,學而未仕,是因為午火丁火的力度太強大,使官印無力。食神得用,卻沒有財星搭配,使食神沒有目標。最終形成食神制官,不得閱卷長官所愛;印星破食,考場發揮屢屢失利。

寒窗苦讀,參加國考....這浪費了多少青春的大好時光。壬申、癸酉二十年破格大運,也使張楠先生不得不相信命運的安排,尋求人生的答案與出口。還是那句老話:命中有時終究有,命中無時莫強求。張師傅自嘆:「壬癸傷丁便可嗔」,吃不到的葡萄,永遠是最酸澀的記憶。

下海算命
當然,二十年後,張師傅依然是功名未成,卻已邁入不惑之年,只得向現實生活妥協,身不由己而踏入江湖算命。也因為如此,造就了張神峰「有病方為貴、無傷不是奇」病藥之說。

張師傅寒窗苦讀,意在科舉,實為誤入歧途。既然調候有力,食傷天透地藏,財星伏地支待用。君子自應知命而順運,忘卻功名,只求利祿。同時,甲木比肩透出,客戶成群,當然可以利用巧藝,異路功名,以口才、專技而安身謀利。

甲戌運開始,食傷生財,比肩助威,實為張師傅江湖求財之運,也正是下海當算命仙ㄟ的最佳時期。張師傅在官場上失意,卻成命家之大幸,因為,超強之食神文昌星,正是張楠師傅之過人之處,正有此天賦異稟,他才可以透視人生,大話命理,命運好好玩。

乙亥、丙子兩運,張師傅印星入命,更可以考據天下命書,取長補短,刪繁就簡,專心著述,命理正宗一書,正是在此機緣下形成。手著《命理正宗‧神峰通考》一書,簡潔明快,邏輯分明。

丁丑、戊寅、己卯大運,等了一輩子的財星大運終於出現,莫非先生晚年要大富?然而,看歲數,此時先生已垂垂老去,所謂父與子共享,神峰通考一書經張楠之子及學生(及有心人士?)潤飾擴張,成為疊床架屋、卷軼繁浩之命理要書。從對古代命例之保存,命理傳承之角度而言,仍具有研究之價值。其中,「有病得藥、大富大貴」之創見,至今仍為後人所推崇。

後記:
神峰通考原文
「乙木生午,透出丁火,為真傷官,奈何庚金貼身制我身,而不能用丙丁火也,,所以青雲志弗克就。只為此一點庚金羈絆,再行壬癸傷損所透丁火,愈不能制去官星,故多蹇滯,後來頗遂者行甲乙丙丁,蓋因能去庚金也,然又只畏壬癸天干之水,蓋因丁火露出,火少故也,不畏地支之水,蓋為地支火多,有土去水耳。」